比起學習某種「技能與知識」,你更該了解自己「擅長的事」
- changleoleoleo
- 2021年7月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發現你的天職,設計你想要的人生》職涯講座】—— 小編筆記
面試時,或是平常在盤點自己的強項時,面對「你擅長什麼?」的問題時,你是否也會回答「我擅長使用某某工具」、「我擁有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呢?
這樣的回答很普遍,乍看之下沒有什麼問題;然而,在《發現你的天職,設計你想要的人生》一書中,作者認為:「擅長的事」比起「技能與知識」更重要。
在作者的定義中,「擅長的事」更接近你所擁有的「特質」,而非直接對應某種產業、職稱的「技能與知識」。
舉例來說,擅長的事有:「預估風險」、「與人合作」、「重視細節」等。
而技能與知識則包含:「英語能力」、「程式設計」、「行銷」、「料理」等。
作者認為培養「擅長的事」比培養某產業的「技能與知識」更能夠面對時代變化,並且能夠在更多行業中運用。
參加講座的夥伴中,有人提出了對此的想法:「但是有許多職業都是需要專業技能的,而這些技能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學習,而且我們在成長過程接受的教育、價值觀似乎也都告訴我們需要學習某種技能才得以在社會上找到相應的工作。」
明德老師進一步解釋「擅長的事」與「技能、知識」的差別,以製作 PPT 簡報為例子,能夠使用 PPT 製作出簡報是一種「技能與知識」;然而,裡頭還包含了很多細項,例如「美學素養」、「邏輯能力」、「架構安排」、「口語表達」等。
當你認為「我的強項是製作 PPT 簡報」時,不一定所有的項目都是你拿手的。
當我們著重學習某種「技能與知識」時,往往包含太多細項、太過模糊,導致我們難以了解自己真正擅長的是什麼,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職」。
而且,PPT 這項工具可能會消失、被取代,但是邏輯思考、美感、口語表達不會消失,這些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它的重要性,並且在多種行業中都需要這些特質。
因此,在製作 PPT 這項「技能與知識」中,你應該要盤點你真正「擅長的事」,從裡面「解構」,分出哪些細項是你擅長的,哪些是不擅長的,進而了解自己真正的強項是什麼。
再舉一個例子,明德老師過去在社福機構的「助人工作」項目包含:
1️⃣ 與個案建立關係
2️⃣ 討論解決方法與行動方案
3️⃣ 實際行動後與個案討論如何修正調整
4️⃣ 將與個案的會談歷程做成紀錄表
其中「與個案建立關係」、「討論解決方法與行動方案」、「實際行動後與個案討論如何修正調整」都是明德老師「擅長的事」,但是「將與個案的會談歷程做成紀錄表」就是他比較不擅長的事。
一項技能裡含有越多你擅長的事,就會做得越好。
如果你覺得你的工作明明就是自己喜歡的事、自己的強項,卻常常對於工作的滿意度不高,可能就是你誤把「擅長的事」與「技能、知識」劃上等號。
當我們能夠「解構」自己的工作內容,真正了解自己擅長什麼時,才能夠進一步調整原本的工作內容,像是提高自己擅長的事在整體工作項目中的比例,不擅長的則尋求團隊夥伴協助,藉此提升我們的工作滿意度。
該怎麼抽取、解構?
我們可以利用「好時光日誌」,紀錄每天的工作內容,去細分哪些是你喜歡的、做的時候充滿活力的;哪些是不喜歡的、做的時候總是想逃避的。
關於好時光日誌的運用方式,我們將在 7/10 的公益線上講座有進一步的分享。
(文章底部有講座報名連結,歡迎各位朋友手刀報名~)
目前的主流價值觀會要我們學習「技能與知識」來應付工作所需,而且新鮮人剛開始工作時,難免要配合環境、公司、團隊,工作內容不可能全然都是我們喜歡、擅長的。
但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去解構、萃取出自己真正「擅長的事」。轉換工作時,就把擅長、喜歡的工作比例放大。
如果沒有這樣的工作怎麼辦?
確實,不一定人人都能在社會上尋找到對應自己天職的職缺,那我們就要自己去主動「創造」工作。
以前的社會很難辦到,但現在的環境之下容易多了,以現在蓬勃發展的自媒體為例,你可以用自己的風格特色去創造原本沒有的商品。各產業中也有越來越多自立門戶的「個人工作者」。
甚至有一些公司也會願意為了想要的人才而打造一個「量身定做」的職缺。
要達到以上這些都不容易,前提是你必須找到你「擅長的事」,更加地去強化它,成功整合你的所有強項,才有辦法在市場上找到願意買單你的專業的客戶。
雖然很辛苦,但是當你對自己的工作是有主動權的、不是被他人安排的時候,你便離你的理想人生更進一步了。
-
【職涯發展系列講座 7 月場】現正報名中
《發現你的天職,設計你想要的人生》(二部曲)
講師:張李明德老師(講師介紹)
時間:2021/7/10 10:00 -12:30
地點:線上舉辦(已報名者,我們會於活動前 1 天發送線上會議連結)
報名:連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