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並非人人都能溝通:放下無意義的溝通,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已更新:2021年2月24日

【職涯發展系列說書會 2 月場】—— 小編筆記


本月的職涯說書會,由明德老師帶領最後的 Q&A 時間。

現場一位朋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我來參加這些我認為很棒的活動時,該怎麼與我的親人分享,讓他們也能理解我在做什麼,甚至讓他們也一起來參與呢?


相信這是許多年輕人、青年們正在經歷的狀況,你可能熱愛學習成長、你可能正值職涯轉換期間、你可能對人生規劃有了與親友不同的想法;


在與他人解釋自己的想法時,明明已經清楚講出自己的論點,也覺得自己非常有道理,但是為何對方就是無法接受?


明明在對話,但兩人的對話卻像是平行世界一樣毫無交集,各唱各的調。


其實在溝通前,我們需要 3 個指標,判斷對方是不是我們的「同路人」,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當你沒有先判斷對方是不是我們的「同路人」,而一味的期待對方能夠理解你、認同你、甚至和你走上相同的路,這些其實都是「不合理」的期待

在不合理的期待下硬是溝通,只會造成摩擦、讓雙方都不舒服,耗損彼此的感情。


那要如何判斷對方是不是你的「同路人」?


可以參考下面的 3 個指標:


1️⃣ 思維模式是否相同:

根據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的研究,思維模式可分為「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思考較為固著,對於新資訊的接收度低,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對於挑戰較為保守。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思考較為彈性,對於新資訊的接受度高,允許失敗而勇於嘗試,能夠在環境中快速調整。

👉 與「固定型」思維的人溝通時,他常常會用僵化的想法來評斷你,他可能會說出:「你以前都學這個這麼多年了,怎麼可能去做不是你本科專業的工作!不要浪費時間轉換跑道了。」


2️⃣ 眼界大小是否相同:

如果眼界格局較小,常只會看到「現在」、「當下」的獲得,而不會考慮到「未來」、「長遠」的發展與效益。這樣的人常一味地用較低層次的思維來評斷你。

👉 與眼界較「低層次」的人溝通時,他可能會說出:「工作追求穩定就對了啦!做自由業你一定會餓死!」


3️⃣ 經驗多寡是否相同:

即使接收了許多新資訊,一個人如果缺乏「實際的行動」、「經驗」,在面對變動時,還是會感到不安,而希望能走最「安全」的道路。

👉 與經驗較少的人溝通時,他可能會說出:「你這樣子沒有定性,工作做個一年就換了,人家一定覺得你的穩定性不夠、抗壓性低!」


當你依據以上 3 個判斷標準,了解你與對方是否相同後,可選擇以下的互動策略:


1️⃣ 溝通:如果你發現對方在以上的標準中,都是跟你很相近的,那麼你當然可以跟他開啟開放、真誠的對話與交流,產生共識。


2️⃣ 相處:如果對方與你有幾點不同,你仍然可以分享你在做的事情、你所認同的理念,但是不要期待對方能理解、接受或認同你,尊重彼此的思考與選擇。


3️⃣ 自保:如果對方已經會批評、干涉你的選擇,那你要做的就是自保、減少互動,保留空間與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4️⃣ 遠離:如果對方無法讓你保留自己的空間與時間,他的干涉已經嚴重影響到你想做的事,那我們就不得不拉開自己與對方的距離。


在華人社會中,人們總是期待家庭成員的想法要一致,關係要緊密、和諧,若能達成這樣的理想固然很美好;但也因為這樣的觀念,導致了關係之間的控制與衝突。


因此,若你下次又因為與親友持有不同價值觀,而想試著「說服」、「解釋」他時,你可以先不急著溝通,先用上面的 3 個標準,來判斷你們之間相同的程度,找出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


2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