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諮詢案例分享:發展停滯型
- changleoleoleo
- 2021年3月2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021年5月17日
「日復一日做著不喜歡、但也稱不上討厭的工作, 雖沒有成就感,但也還算穩定。
下班就是玩玩遊戲、聽聽音樂、追劇看影片,
年紀快要邁入 30 的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不 OK,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去改變。」
這是最近一位生涯諮詢者的煩惱。29 歲的他,工作雖算穩定,但不見發展性與成就感。
公司雖曾釋出讓他往上升的職位,但他總覺得自己還需加強的能力好多,但卻遲遲沒有行動去學習、進修,機會也就流失了。
在工作中認真盡責,但也不會想再花額外的心力在工作中追求成長。
下班之後,就是玩手遊、聽音樂、看動漫追劇,常常煩惱著:
「我的人生就是這樣嗎?」 「我是不是註定是個對工作沒有熱情的人?」 「世界上剛好就沒有我會熱愛的工作吧?」
然而,逐漸接近 30 歲的年紀,讓他有了這個念頭:「希望在還不會太晚以前,試著做出一些改變。」因此,他來到這裡進行生涯諮詢。
第一步,我先為他做「職涯盤點」,了解他從畢業後到現在的生涯經歷,大致上了解他一直以來做的都是同一領域、類似職位的工作,從中整理出他已經累積的經驗與能力。
第二步,透過「Holland 職涯探索牌卡」,探索他有興趣的職務內容。
由於對方並沒有要立即轉職,所以什麼工作並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藉由歸納諮詢者選擇的職務內容,抽取背後的元素,了解諮詢者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因為什麼動機而喜歡?
是因為對他來說有樂趣?做起來有成就感?還是因為社會地位高?
在過程中,我發現他對「藝術、設計」領域有興趣,不只有興趣,其實也有「天賦」,他的圖形、空間能力較為敏銳。
從會談過程中瞭解到,他小時候很喜歡畫畫,常常自己畫一些漫畫,也曾獲得同儕的肯定。
雖然如此,但是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一直到現在即將邁入 30 歲,他都沒有再嘗試過與畫畫相關的事物。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一個人如果真的對一件事有興趣、有潛力,還會多年不去從事,並且深深以為自己沒有任何熱愛的事物嗎?
有的,我可以告訴你,其實有非常、非常多的人,長期壓抑自我喜愛的事物,而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中迷茫與懷疑。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諮詢者告訴我,當他從小展露出這樣的愛好與天份時,父母親的反應是: 「畫畫有什麼用?」 「畫畫沒辦法當飯吃。」 「我看你也沒有畫得比人家好。」
這些批評,否定了這個領域的發展性,也否定了他的天賦與能力,使他漸漸覺得,自己或許真的沒有天份,決定放棄的同時,也喪失了內在的熱情與動力。 於是,就認命地做社會主流價值觀所認同的「安穩」工作。
然而,這樣的態度,在工作上往往只能做到該做的本分,卻不會有額外的動力向上發展、精進,也感受不到自我價值與成就感。
接下來,我跟他分享了「將興趣變收入」的四個歷程與三個方法:
「有效學習」從淺到深分為四個歷程:知道、了解、會做、做到位。
知道:透過網路文章、演講、影片等方式,知道了基礎概念;屬於單點、片段式的資訊吸收。
了解:透過系統化的課程、讀書會;學習有架構、有系統的完整知識。
會做:學中做,開始在生活中應用所學,過程中容易碰到困難與瓶頸,自己難以發現問題癥結點。
做到位:透徹地了解核心概念,正確且靈活地調整策略與方法,解決問題並達成目標。
以上這四個學習的歷程,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方法去達成:
自學:閱讀、觀看影片與參加講座等。
上課:系統性的線上與實體課程。
教練:在實作過程中,學習者容易遇到困難、瓶頸,陷入卡關的狀態,這時若要進步,則需要一位「教練」。「教練」會透過提問、傾聽、分析與回饋來協助學習者看到自己的盲點,覺察問題、找出原因並提出有效對策。
了解以上歷程與方法之後,諮詢者更有信心,認為「把畫畫變成收入」是有方法的,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過程中,當諮詢者提到自己對畫畫的喜愛,還有因畫畫而被他人讚賞時,我也告訴他我觀察到,他在談論這些事情時,展現「跟一開始完全不同的熱情、信心與雀躍」。
經過幾次的諮詢,目前諮詢者已經報名了相關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沈浸在創作之中,他人也都給予不錯的回饋,重拾很久沒有感受到的自信。
我想今天的故事,是許多人的共同經歷。
小時候,明明就有一些事物,是沒有人逼你,你也會想做,而且相對同儕來說,做得更好的。
卻在成長過程中,被家人、長輩、師長的「固定型思維 / 限制性信念」所影響,壓抑了自己的興趣與方向,以為自己是個沒有「熱情」的人。
其實只要能夠找到、破除自己的「固定型思維 / 限制性信念」,就會發現內心深處的渴望,再次點燃心中的熱情,發揮與生俱來的天賦才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