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正值「青少年時期」的許多父母來說,這年紀的孩子比年幼的小孩難搞多了!
當孩子年紀還小,爸媽尚能用權威方式壓制,多數孩子都會聽話;但許多父母會發現,當孩子逐漸長大時,權威管教的方式已漸漸無效。
如果你依舊用「打罵、命令」來與青少年溝通,有些孩子會開始充耳不聞、反抗對立;有些孩子會表面上說「好」,私底下卻是陽奉陰違。親子關係愈來愈疏遠。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多次的「成長轉型」,爸媽也要跟著「角色轉型」。
1️⃣ 照顧者:0~3 歲的孩子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爸媽需要擔任「照顧者」。
2️⃣ 教導者:3~11 歲的孩子快速發展,爸媽應該在品格情緒、生活能力、課業學習等多方面擔任「教導者」。
3️⃣ 人生教練:11 歲以上孩子因為賀爾蒙的關係,身心產生劇烈發展,開始具備抽象思考的能力,孩子逐漸形成自己主見,無法再接受父母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此時父母要從「教導者」轉型為「人生教練」,著重於培養孩子成為獨立思考與自律負責的個體。
但這些角色的能力並不是父母天生就會的,每個角色的轉型都需要刻意學習。
父母如要成為孩子的「人生教練」,第一步就是要學習「傾聽式」溝通。
傾聽式溝通該如何進行?
這裡以青少年孩子「不打掃房間」為例,你可以依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 以詢問代替責罵,了解孩子為什麼不打掃?
✔️ 狀況一:孩子其實願意打掃,只是忘記了
👉 提醒孩子將打掃安排於行事曆中,讓孩子學習時間管理。
✔️ 狀況二:願意打掃、也記得要打掃,但是不知道怎麼做,或是沒有行動的習慣
👉 由於孩子還不會打掃,且習慣尚未被建立,初期爸媽可陪同孩子一起打掃,過程中分享打掃的訣竅,養成孩子打掃習慣。
✔️ 狀況三:孩子不願意打掃
👉 繼續問他:「你不想打掃的原因是什麼?」
2️⃣ 當親子之間的價值觀與想法不同時,爸媽要先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讓孩子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想法,此時爸媽千萬不要急著打斷,或試圖改變他,而是建立能夠開放交流的溝通空間。
3️⃣ 聽完孩子的想法後,爸媽可以跟孩子討論打掃的好壞處,訂出雙方都可接受的標準,形成共識。
4️⃣ 若雙方沒有共識,由於房間是個人的私領域,爸媽應給予尊重,只列出孩子須遵守的「最低原則」。
例如:至少房間不能長蟲,物品不能發霉、腐爛。
ps.公共空間(像是客廳、廚房)就須按照全家人的標準。
此時,爸媽需練習放下自己的期待與控制,抑制自己想要嘮叨、碎念的欲望,去覺察自己內在的擔心與焦慮,試著讓孩子承擔自然、合理的結果。例如:衣服不洗,可能造成人際困擾;房間髒亂,導致住起來不舒服、找不到物品、過敏發作等。
身為青少年的父母,第一課要學習的就是:
覺察自己的擔心與控制,將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他們才能夠學會為自己負責。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