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別的教養諮詢時,常有父母會抱怨以下類似的情境:
👩🏻💼:「為什麼衣服又亂丟?不是說要放到洗衣籃裡嗎?」
🧒🏻:「好啦!等一下!」
👩🏻💼:「已經過十分鐘了,為什麼還沒放好你的衣服?」
🧒🏻:「......」
👩🏻💼:「為什麼不回話?跟你說過多少次髒衣服要自己拿去放好?」
🧒🏻:「......」
👩🏻💼:(眼看孩子遲遲沒有動作,媽媽自己幫孩子把髒衣服丟入洗衣籃)
當孩子書包亂丟、襪子亂放、遲遲不去寫作業時,你的第一反應也是先「唸」他幾句嗎?
為什麼同樣的事情重複講了好多次,孩子還是可以一直「忘記」?
親愛的爸媽,辛苦你了!養育孩子是極度需要耐性的工作。然而,儘管你很努力、很有耐心,當沒有用對方法時,卻還是會造成反效果。
這次諮詢的媽媽,是個平時有責任感、自我要求高,且做事有效率的人;相對地,她也期待孩子自動自發、認真負責。
但是,這樣的期待往往是過於「理想化」的,對孩子抱持著不合理的期待,又無法運用有效的教養方式(一直唸、打罵都無效),只會導致爸媽自身在教養上的挫折與負面情緒。
而孩子沒有被對的方法帶領,怎麼有辦法「無師自通」,表現得如同爸媽所期待的自動自發呢?
長期下來,爸媽充滿了情緒挫折;孩子遭受了言語指責,對兩方都是滿滿傷害。
爸媽常有個誤解:「我明明已經很努力盯他了!我沒有放任不管,我時時刻刻都在他耳邊提醒他,為什麼他還是做不到?」
爸媽「唸」孩子,真的對孩子有幫助嗎?
1️⃣ 爸媽情緒高漲、喋喋不休地嘮叨 👉 孩子覺得「爸媽好煩,只會一直唸我、罵我、說我不好」,久而久之親子關係疏離。
2️⃣ 每件事情都是由爸媽不斷提醒 👉 孩子覺得「反正爸媽都記得,那我就不用記了」,孩子不會自發地思考與規劃,愈來愈被動。
3️⃣ 爸媽唸得很累,有時乾脆自己幫孩子做完
👉 孩子覺得「反正爸媽都會做,那就等他們做就好了」,沒有讓孩子有練習的機會,無法養成習慣。
我在個別諮詢時,會與父母分享,我是怎麼建立孩子「將衣服丟到洗衣籃」的習慣。
所有的習慣都可以按照這 6 個步驟進行:
1️⃣ 建立、說明合理的規則 👉 爸媽可以這樣說:「衣服是你的,你要自己負責把衣服放到洗衣籃,我們才會幫你洗衣服。」
2️⃣ 事前說明違反規則,會有自然合理的後果(也就是醜話講前面,孩子會比較甘願接受) 👉 爸媽可以這樣說:「下次忘記的話,代表你還沒養成這個習慣,那我們就要多練習。如果下次忘記,我們就要練習 3 遍喔!」
3️⃣ 態度溫和而堅定,語氣略為嚴肅,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 👉 重點筆記:不需要打、罵,也不要有情緒,有情緒反而會激起孩子更多的反應(例如:反抗)。有情緒時,爸媽先等自己情緒下降後再處理(積極暫停)。
4️⃣ 使用精簡式表達(不需責罵、也不需說教,只要給予動作性的指示就好) 👉 爸媽可以這樣說:「(指著衣服)把衣服丟到洗衣籃,我們上次有說了,忘記的話要練習這個流程 3 遍。」(*須確認孩子有確實完成 3 遍練習)
5️⃣ 若語言無效,則用「行動」陪同孩子一起做,帶著孩子進行練習,並在過程中確認孩子有能力處理 👉 爸媽可以這樣做:指著衣服、看著孩子、等待他拿起衣服,一起走往洗衣籃,並陪著孩子練習 3 遍。
6️⃣ 行動結束後,給予孩子鼓勵,增強孩子正向行為與內在動機,漸漸養成習慣
👉 爸媽可以這樣說:「不錯喔!你已經會把衣服放到洗衣籃了,慢慢進步了。」
其實這 6 個步驟並不複雜,但是其中有許多小細節要顧到,且必須在成功建立起習慣前「持續」進行,最終才能讓孩子養成習慣。如果有時做、有時不做,孩子便不會尊重規則。
另外,也要提醒爸媽們,現在的小孩往往從放學到上床睡覺之間,有滿滿的事情要完成,親子之間常只剩下「督促、叮嚀、管教」,而缺少了純粹「陪伴、互動」的時光。
建議你與孩子討論一個固定的親子互動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書籍、運動、甚至是玩電動遊戲。
一旦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愛),孩子也會更有主動、負責的內在動機與動力,想把該做的事盡快完成,這是讓孩子願意主動做事的秘密關鍵(又稱為關係存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