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所有來參與講座的朋友!
假日早上願意休息時間,前來學習正向教養,家中的寶貝有這樣的父母是很幸福的。
這裡也向大家說聲抱歉,因為時間因素,沒有辦法回答到現場所有的爸媽提問。
這裡想與大家分享昨天一位媽媽的提問:
🙋🏻♀️:「家中有三個寶貝,搭電梯的時候,十歲的哥哥會站三七步,背直接靠著身後髒髒的牆,已經叫他不要再靠了,卻還是依然故我;我怕這樣的行為會讓妹妹們有樣學樣,怎麼辦?」
其實,當我們看到孩子的負向行為時,並不能只聚焦在他的「表面行為」,我們應該要去探究是什麼「因素」導致他有這樣的行為。一般來說,常見有這六種因素:
1️⃣ 生理
2️⃣ 特質
3️⃣ 動機
4️⃣ 需求
5️⃣ 想法
6️⃣ 困難
為了判斷是什麼因素,明德老師提出一個個問題,抽絲剝繭還原孩子的狀況。
明德老師:「孩子每次坐電梯都有這個表現嗎?」
媽媽:「沒有每次,大多是早上出門時。」
明德老師:「早上出門時,孩子有發生什麼事嗎?」
媽媽:「嗯......妹妹們動作比較慢,害哥哥上學要遲到了。」
由以上的的對話,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會有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因為「生理、特質、需求、困難」等原因,而是源於某些「動機」與「想法」。
是什麼樣的「動機」與「想法」呢?
那就是孩子覺得自己被手足牽連,而產生了被害的情緒;於是藉由這樣的姿勢(靠著牆站三七步)來表示他的抗議與不滿。
這時若只是一再的耳提面命,要求他站好,當然是毫無幫助的;就算當下孩子聽話了,也僅只是「治標」,依然可能透過其他行為表達自己的情緒。
明德老師建議媽媽「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你可以跟孩子說:「你是不是因為妹妹們動作慢,影響到你的出門時間,擔心會遲到,所以心情不好呢?」透過這樣的「反映式傾聽」來承接對方的情緒,孩子當下就會好很多;
當然接下來,爸媽也要從源頭做起,不讓孩子的出門時間被拖延,才不會導致手足、親子關係變差。
另一方面,當媽媽告訴孩子「不要靠著髒髒的牆」,孩子卻依然故我、不加理會,代表著媽媽的影響力偏低,「親子關係」與「親子溝通模式」是有一些狀況的。
或許過去孩子有所不滿,而與父母陷入權力鬥爭時,爸媽多數是去解決孩子的「表面問題與行為」,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導致親子間的「溝通」其實是「無效」的。
✔️產生衝突 → 爸媽處理行為問題 → 背後的原因沒有被解決 → 消耗親子的關係存款 → 再次產生衝突
以上的「負向循環」就會導致父母對孩子愈來愈沒有「影響力」。
因此,爸媽需要提升自身的「敏銳度」,某些你所認為孩子的「異常行為」,如果了解了當時的情境脈絡,會發現孩子做出這些舉動非常「合理」,爸媽要處理的不僅僅是行為,而是背後的原因,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才能對症下藥,真正「治本」。
媽媽後來也私訊粉專,他們的狀況已順利解決,真是太好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