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獨特的自己,不與別人比較
- changleoleoleo
- 2020年11月2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為什麼當看到別人那麼優秀時,自己總是既羨慕又焦慮?」
「為什麼明明很努力了,卻還是比不上別人?」
會有這樣的想法與心情,是因為我們常被拿來與別人比較,不管是在家族中、在學校、在社區,都會被拿來比外貌、比成績、比才藝;出社會之後,比能力、比職位、比收入、比車比房,感覺要贏過別人才是好的、有價值的;一旦比輸時,便覺得自己很糟糕、沒有價值。
從小就被明講或是暗示地灌輸要贏過別人、保持優越,才能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認同與肯定。
因此,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總是努力讓自己保持在「完美」的狀態,而時時處在壓力與焦慮當中,一不小心就掉入了比較與嫉妒的無限泥沼。
其實,比較是「非理性」且「無意義」的。
每個人從小的家庭背景、父母教養、個人特質、能力優勢、運氣際遇各不相同,因此,跟別人比較既不客觀也不理性;不管比輸、比贏,都沒有實質的意義與建設性。
他人可以是我們的參考對象,但不是絕對的指標。
看到他人擁有,而自己沒有的特質、能力或是機會,提醒了我們「自己缺乏了什麼」,但是不是我就一定要變得跟他一樣?
與其盲目追求讓自己成為別人,更應該回到「自身」,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與優先順序,評估這是否是現階段的自己所需要的、想要的,而不是一股腦地模仿那些與我們擁有不同人生價值觀和優先順序的人。
因此,當我們看到他人擁有,而自己缺乏的事物時,我們應該要先思考:「我想成為跟他一樣的人嗎?」、「我想付出跟他一樣的努力與代價嗎?」、「我真的要用他的成功標準來定義自己的成功嗎?」
在職場或人生發展上,真正有意義與建設性的思維是:在思考後,回到自身現有的基礎與條件,擬定計畫並付諸行動,一點一滴的成長與累積。
如果沒有回歸自身與行動,只是不停的比較,只會讓自己掉進挫折與沮喪的負向循環中。
所以,停止把目標定在「贏過別人」,從今天開始改為:
把對他人的關注,轉移回「自身」,肯定自己的優勢與強項,接納並調整自己的劣勢與弱項,這才是真正的自信。
給所有覺得自己還不夠好的你:
「看見自己的能力與特質,找到能貢獻與成長之處,並將它發揮到極致。發展自己的差異化,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