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leo2975

面對親子暴力,一個旁觀者可以做的事。



「過來,我叫你過來你是聽不懂嗎?過來!」媽媽大聲的說著,孩子沒什麼反應。


媽媽又更加大聲的么喝:「你再這樣,我揍你喔!」,孩子依舊沒有反應,此時媽媽移動自己靠近孩子,伸出手,不是牽孩子走過去,而是打了孩子一個耳光。

這不是情境話劇,是一個在親子團體活動中上演的暴力現場,一旁的工作人員看著心有不忍,卻也猶豫著該不該介入?又擔心「清官難斷家務事」,介入的太多,孩子回家之後會不會被揍的更慘?

「老師,我好心疼那孩子,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嗎?」工作人員在活動結束後左思右想,發了訊息來詢問我。

我想起我的孩子十歲了,回想這十年來我不曾打罵過他,然而這並非我天賦異秉,知道如何當一個父親,我只是比別人幸運,在孩子出生前就接受正統心理學與正向教養的訓練,也因為工作上的需要,我接觸並且輔導非常多不同類型的家庭與孩子,這些實務經驗持續累積,在我的孩子出生後,我才能真正落實在我的孩子身上。

在我的正向教養實戰班的學員中,不乏從小被打罵長大的媽媽(她們童年時),她們的外在就如大眾所說的「從小被打罵長大也沒有變壞」般正常,有的媽媽談吐不凡、有的媽媽留學國外、有的媽媽創業出書……然而說起教養孩子的心路歷程,盡是挫敗與自我懷疑,好言相勸換不來孩子的懂事合作,即便知道「打罵不可行」,她們也曾忍耐不住「出手」教導孩子。

累了、倦了,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才能教孩子。

暴力零容忍,看到暴力確實令人揪心,但很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不能容忍的是「暴力的行為」還是「施暴的人」?這也是我經常在課程中傳遞的「人事分離」的概念。

如果只是單純的譴責暴力,是否也是另一種加諸在施暴者身上的隱形暴力?

當施暴者知道有別的方法可以選擇的時候,是否還會選擇暴力以待?

甚至曾有媽媽向我表示,如果沒有向我學習課程,她對孩子們的失控行為根本束手無策,大概會繼續使用「愛的小手」教導孩子。也有個媽媽曾說,不知有多少次她氣到想把手上的東西丟向孩子,藉此恫懗孩子配合應有的行為,也好在有持續學習,才讓她阻擋自己「出手」,當覺察時才發現自己正在模仿上一輩經常拿拖鞋丟向年幼的她,而現在的她也「不自覺」的複製同樣的行為。

罰跪、丟在家門外、脫光衣服抽打、限制行動、指責批評、冷暴力……各種以「教導」為名而控制孩子的手段,在這些媽媽們身上屢見不鮮,許多人總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在她們學習課程的過程中,數次觸動自己過去內心的創傷,而抑制不住的流淚……

施暴者,往往也有一顆曾被打碎的心。

過去在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的工作經驗中,我也曾接觸到許多親子暴力的案件,每當我面對施暴者時,我所想的並非「譴責他」,而是理解施暴者「為了什麼」施暴?若沒有鬆動捆綁他內心的繩子,這個緊緊繫住的結便難以解開,「譴責」只是另一種壓抑或強化暴力行為的方式,無法真正解決根本的問題。看著工作人員傳來的訊息,我能感受到旁觀者的不捨與無力,這種社會現象也的確令人感慨,也是這六年來我持續推動正向教養的原因。

那麼,身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到底能不能Do something?

「說實話,一個旁人能介入的部分真的很有限。」我用語音回覆了訊息,並接著說明:「但也不是完全不能介入處理,而是我們要助人前,也必須要先尊重對方的意願。雖然我們知道有問題,但對方不見得認為有問題,也不見得準備好要學習,那當我們強加我們認為對的觀念及想法在對方身上,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強迫』及『不尊重』對方的行為。」

我停頓了一下又說:「我想先講一些基本的概念,因為真正的正向教養就是一種『人本』的概念,很強調的是『尊重』及『不強迫』,對孩子及任何人都是如此,若我們強加在對方身上的『指正』,就會類似正義魔人的『批判』,最終對方也不接受、不想聽,就沒有達到教育與學習的目的,這些問題也不會獲得實質的改善。」

當你知道有一套完整的系統、架構、步驟、技巧的教養方式,確實不需要「打罵、威脅、利誘、獎勵、讚美」時,孩子就會跟我們合作了,就不會再用這些方式。很多家長跟我學習三至六個月就會非常有效果,甚至跟我持續學習一至二年,因為他們知道效果要穩定,家長的習慣要調整,他們也都發覺說,除了孩子穩定之外,人格的養成還有很多觀念需要學習,孩子也會成長跟改變。

想要幫忙對方,一開始要先跟對方「建立關係」而不是急著想要介入,比如在活動中可以先試著接近媽媽,跟她聊聊天互動一下,而不是像正義魔人般馬上切入問題點,直接糾正對方的行為。可以先接觸她,打招呼、彼此認識、聊天,等到又出現這些情況的時候,再跟對方聊孩子的情況,可能是孩子有什麼想法或困難,藉此「協助」親子間去做一個正向的互動。

比如可以跟媽媽說:「孩子沒有反應,有可能是孩子在注意別的事情,先說明孩子的情況讓大人了解,孩子並不是在針對大人故意不回應。」另外也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觀察,當我們接近對方,說明孩子的情況後,對方的反應是接納的?還是排斥的?也有可能是抱怨的,若是抱怨,我們可以暫時停止說明,一個良好的溝通,往往都是從深度的傾聽開始。

若是對方沒有排斥,也願意聽聽旁人的說法,這時候就可以「示範」,實際情況如何與孩子互動,這也是我在正向教養實戰班課程中,經常具體示範給父母了解教導孩子的過程與細節。

舉例來說,這時可以走到孩子的面前,或是發出聲音,先讓孩子的注意力被我們拉過來,並說明孩子並不是故意不回應,而是他的注意力還沒移轉到我們這邊,而注意力轉移的速度也依每個孩子的特質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快,有的孩子慢(我稱之為「注意力調控」),先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來,再跟孩子表達我們要傳達的訊息。若能夠進行到這邊,已經算是非常有效的互動及溝通方式,能讓媽媽明白並且更加理解孩子。

畢竟就現實層面來說,我們身為「旁人」確實跟孩子沒有直接的關係,能夠與對方互動多少、分享多少,只能視情況而定、循序試探,若對方從一開始就很排斥,就尊重對方,而不強行「改變」對方。

我明白心疼孩子,也想幫助孩子的心情,又要拿捏如何不成為正義魔人,十分不易。好比一個營養又好吃的食物,我們認為它很好,不見得人人都認同也喜歡,若非要對方入口,就是一種強迫且不尊重個人的行為。

也因此讓我更持續的推動正向教養,並培育訓練講師,成立協會推廣分享給更多的父母,而我所培育的師資都是先從我的正向教養實戰班學習了之後實際運用在家庭及孩子身上,真正落實並且達到效果,才進行師資培訓,將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與一般教授理論概念拿證書的課程有所不同。

真正的正向教養是門不容易的功夫,好用的功夫不好練,但練成了就非常好用。我所培訓的媽媽講師們已逐漸在各處演說,發表她們在生活中的實踐,一步又一步,推廣給更多的父母。

施暴之人的內心往往都有一條難以跨越的暗渠,如同這些媽媽講師們,在學習之前,也都曾掙扎在動手與否之間,百轉千迴。

身為一個旁觀者,除了譴責暴行,更理想的是持續推動正向教養,逐步建立並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認識與學習正向教養,協助施暴之人看清暗渠之外,還有一條大道可走。

面對親子暴力,當事人並不缺乏譴貴,而是需要具體可行的方法,這也是我們成立協會最核心的目標,一人一份力量,把正向教養推動到台灣的每一個家庭。

不動手,比動手需要更大的力量。


-

🔸歡迎各位父母加入正向教養的行列🔸

【阿德勒正向教養實戰班】持續開班中

我們的實戰班可以有效地平穩父母情緒,以及減少與孩子的摩擦,建立「合作」式的親子互動,讓您與孩子輕鬆順利完成每日作業。

歡迎參與每週一次的線上實戰班,讓您的教養問題獲得「即時實際」地解答,並經由老師的示範與演練,讓您了解如何具體、實際地將正向教養運用在生活之中。


1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