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在公園裡玩得正開心,向前大部的奔跑著,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
因為很痛,大聲地哭了出來,爸爸一臉嚴肅的說:「早跟你說過不要跑,你硬是要跑,這下好啦!跌倒了吧!」
男孩哭得更大聲了,爸爸更加生氣說:「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男兒有淚不輕彈,不要再哭了!」
男孩不但沒有被理解,還被大聲喝止,當下被爸爸嚇到,反而更哭得無法停下來。
這樣的場景,是否似曾相識呢?
在過往的歲月中,華人世界裡常常這樣教育孩子,不要哭、不要生氣,只好壓抑自己的情緒,長大後更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因為一遇到情緒就壓抑,這些未經驗的情緒就藏在身體,日後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就莫名的容易發怒,而自己,也不了解為何會有這些感受。
情緒,是中立的,沒有好壞;無論是開心、難過、生氣,都是沒問題的;學習認識自己的感受,接納自己的狀態,會發現,情緒只要真實的經歷它,很快就能恢復內在的平靜了呢!
以上述的案例,爸媽可以這樣做:
孩子跌倒了,大哭找爸媽的時候,家長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和緩地問他說:「跌倒了,是不是很痛啊?」<同理情緒>
孩子點點頭,說:「真的好痛喔!」
溫和地給孩子一個擁抱,陪伴孩子<連結情感>
孩子想哭,就讓他好好哭完。
允許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發現原來自己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失落,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更有自信與能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