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正向教養,真的有用嗎?

  • leo2975
  • 2022年11月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我怒不可遏將手上的筷子丟了出去,原本正在耍賴不肯好好吃飯的孩子瞬間嚇了一大跳,親子衝突也自此引爆!

孩子被嚇的尖叫大哭,我(小編)的情緒也被她不斷激發,對她咆哮與大吼著⋯⋯


起初還平心靜氣,好說歹說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吃飯,她卻一會兒說要看電視、一會兒又要去拿玩具、一會兒又嫌菜色不喜歡,當她故意把一塊她不想吃的菜撥弄到桌上時,我的忍耐值到達極限,手上的筷子就這樣對著空中飛了出去。

孩子受到驚嚇,趕緊拿著餐具想把食物餵進自己嘴裡,卻也抽噎著無法吞食,看著她驚懼就範的模樣,我站起身離開餐桌走到浴室,從浴室的鏡子中看到自己面目猙獰、橫眉豎目,想起我的書架上那一堆「優雅媽媽從容教養」的各類書籍,簡直像是家裡可笑的擺設品。

到底什麼是正向教養?什麼是愛的教育?我已全然無法思考,只知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挑戰父母權威,在我小的時候,是完全不被允許有這些行為,那可不只是被糾正,甚至會招來我父母的一頓打罵。

我當時已經學習了半年的實戰班教養課程,甚至我曾被明德老師說是學習與改變最快的媽媽,但此時此刻的我還是忍不住崩潰的懷疑:「正向教養」真的有用嗎?似乎不如我丟一雙筷子出去的震懾感來的有效,我內心的憤怒還能得到釋放與發洩。

我忍不住對著鏡子裡的自己流下眼淚,育兒的這條路黑暗的像是看不見盡頭,情緒彷彿是彎蜒曲折的道路,又黑又難走,深怕自己隨時會帶著孩子撞上一旁的山壁。

「情緒來自於期待與壓力,不是事件影響了我們,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影響我們,產生了情緒。」我的心裡忽然浮現老師說這句話的聲音,看著鏡子中那個似乎也受了傷的自己。

其實,我也曾是個受傷的孩子。

我的父母高壓權威的管控,打罵和羞辱的教育方式在我心裡劃下一條又一條的傷痕,我長大了獲得自由之後,自以為脫離了父母的控制,卻不知道這個包袱我已悄然的揹在身上,負重前行,放不下的包袱又不自覺加諸在我的孩子身上,重蹈覆轍。

學了再多正向教養的方法與策略,卻忽略了「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就像沒有內力的赤手空拳,胡亂出招。

我忽略了先理解孩子有「自主性」的需求,只想要孩子符合我的期待:「好好的把飯吃完就可以去做別的事。」如同我的父母也從不理解我的行為背後的因素,當孩子的需求無法滿足時,我們就進入了「權利鬥爭」的狀態,也讓我產生了壓力,擔心自己無法教好孩子。即使我忍耐住沒有出手打孩子,但是我滿腔的怒火讓我無法抑制的丟出了筷子,就像父母當年會抓起手邊的東西丟向我,年幼的我受到驚嚇,只能就範。

「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有能力可以改變自己,不再受到父母控制,透過刻意學習和練習,就能建立全新的親子溝通模式。」這也是老師時常與學員們說的話。

我的內心沒有完全摒除「父母權威」的陋習,還需要更多刻意的練習來取代父母遺留在我身上的習慣與模式,也需要更多對孩子行為背後的「因素」與「動機」的理解,真正的「正向教養」其實是「全人教養」。


從「人」出發,先看見孩子這個人、理解孩子的需求,進而建立規範與教育,孩子要學習的不是「尊從」父母,而是與父母「相互合作」,學會自我控制與自律負責。

我憤怒僵硬的身體逐漸放鬆,孩子這時也走到浴室來找我,她向我道歉,說自己會好好的吃飯不會再鬧了。

我看到孩子和我一樣,臉上都還掛著淚痕,我彷彿看見自己的小時候,多麼害怕打罵我的父母不再愛我。我抱了孩子,也向她道歉,我們都有行為不當之處,孩子只是為了需求不被理解而對我發出反抗的訊號,而我則是有比她更複雜的內在因素需要去學習與化解。

正向教養並非無用,其內涵與意義也並非使用幾種招式或對話技巧就能破解孩子的行為,它需要潛移默化的刻意練習,才能成為內化的自動反應模式。

育兒的這條路雖不好走,但省思後的我又看見前方透露曙光,孩子看起來鬆了口氣,母女倆狼狽的在浴室裡擁抱和解。


三個半年過去,學習至今已有五百多個日子,在一次又一次的省思中,我逐漸明白孩子與自己的情緒所為何來,打破舊習與孩子一同學習「愛與尊重」,建立出合作式的親子關係。


解鎖孩子的行為容易,解開自己的人生桎梏才是難題。


在明德老師的指導之下,我們所學習的「正向教養」不只是為了教育孩子,更是為了修復曾經受傷的自己。


-

【阿德勒正向教養實戰班】持續開班中


正向教養可以有效地平穩父母情緒,以及減少與孩子的摩擦,建立「合作」式的親子互動,讓您與孩子輕鬆順利完成每日作業。 歡迎參與每週一次的線上實戰班,讓您的教養問題獲得「即時實際」地解答,並經由老師的示範與演練,讓您了解如何具體、實際地將正向教養運用在生活之中。


對課程有任何疑問請私訊我們,如有教養問題、煩惱也歡迎私訊詢問!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 Facebook

©2020 by 張李明德的父母教練學.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