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老師問答集
- leo2975
- 2023年7月2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Q:隨著離婚率逐漸攀升,不禁會擔心,若又多了一個單親家庭,對孩子是否會造成負面影響呢?
A:在傳統觀念裡,好像都覺得,一個家要完整,一定要有父母;而單親家庭只有爸爸或媽媽,似乎少了另一個人,就會對孩子,有傷害與負向的影響?
其實所謂的單親、雙親甚至多元成家,最大的差異只是性別而已;但真正重要的是,身為父母,是否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擁有愛的能力。
唯有自己是個成熟有愛的能力的大人,才能教養出成熟有愛的能力的孩子。
在我將近20年的助人工作經驗中,看到非常多的雙親家庭,但因爸媽不成熟,也沒有愛的能力,對孩子的傷害與負向的影響,絕對不低於單親家庭。
所以,雙親、單親與性別,都不是重點,是否有愛的能力才是真正核心的關鍵。
🔸Q:在家庭中,父親/母親的角色不能缺少,請問父親的意思是什麼呢?
A:父親代表的是一種特質,所謂嚴父慈母,類似黑臉白臉的意思。
傳統社會中,會感覺父親不可缺少,是因為往往父親是扮演嚴父、母親扮演慈母,角色太分明,所以少了一個人就好像少了什麼。
若父親一直扮演黑臉的角色,以命令、責罵的口吻和孩子互動,親子關係就會變差--關係不好,就難以創造正向影響力,反而會有負向影響力,譬如孩子不聽話、叛逆、退縮等等的狀態。
若母親長期都太溫柔、沒有規範,則會讓孩子變得自我中心、任性、小霸王的個性。
而現今社會漸漸地不講求角色分明,一個人身上就同時具備嚴父慈母的特質,成為威信型父母,所以不必一定要有一個"實體"的爸爸或媽媽;同一個人可以既是嚴父又是慈母-既溫和又堅定。
該溫和的時候就白臉、該堅定的時候就黑臉,因為我們愛的是人,規範的是事。如同我們內在都有陰陽兩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讓兩股力量彼此融合,同時並俱,在不同的狀況下展現出自己陽剛面、或是陰柔面。
但過往生命經驗裡,可能在幼年時期被父母或師長打罵後,留下的傷痕尚未療癒,導致成為爸媽時,因過往的心碎而批判打罵教育,走向另一個極端--愛的教育,放縱孩子而沒有規範;或是過去曾是打罵的被害者,長大後無意識地變成加害者,沿用同樣的打罵教育來對待孩子。
過與不及,都會造成孩子的創傷;所以身為父母,可以給予自己更多陪伴與探索,療癒內在過往創傷,接受自己的陰柔與陽剛面,走回中庸之道-愛與規範並重,成為一個成熟有愛的大人,培育出成熟有愛的孩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