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時遇到了挫折及困難,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像是「功課不會寫感到很沮喪,拼命打自己的頭,覺得自己很笨不想再寫了」、「一再練琴卻彈不好就暴怒,仍好強的狂練不停,不願休息。」等自我放棄或硬撐的狀況,爸媽既心疼又心急,安慰勸說了半天也沒用,搞到後來雙方的情緒反而更多更氣餒,該如何處理?
【問題解決指南】
解方1.人事分離
能夠愈挫愈勇的孩子,多半是把挫折當做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失敗的象徵。當孩子的學習遭遇挫折時,出現了否定自己及情緒起伏過大的狀況,核心的問題在於孩子過度看重結果,把挫折當做失敗以至於無法接受挫折,而這種行為其實是日積月累被形塑出來的。父母有意無意的言行及態度在在影響著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例如當孩子表現好時便誇獎讚賞孩子,「你很乖」,「你很聰明」,「考第1名好厲害,買冰淇淋給你吃」等;當孩子表現不好時則憂慮、責駡、處罰或羞辱,「你真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將來要怎麼辦?」「講那麼多遍還聽不懂,簡直是鴨子聽雷,白費力氣!」父母常以孩子的表現來評價他的價值,這種人事混淆的教養方式,長期下來造成孩子過度在乎結果,不斷尋求外在的認同及肯定,把自我價值和結果成敗畫上等號,表現好時就覺得自己很優秀很厲害,表現不好時就覺得自己很糟糕,患得患失的結果不是容易氣餒放棄就是急躁的極力想證明自己。因此,父母需調整自己的教養模式及言行,將人與行為及事情分開,事情及行為的好壞與人的價值無關,孩子就不會出現容易氣餒放棄或過度想追求表現。
解方2.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爸媽看到孩子挫折時,可能會急著跟孩子說:「我覺得你很聰明啊,不要再打自己的頭啦」「這段彈不好就練這段就好了,不用從頭彈,手酸了怎麼彈得好呢?」或是「寫不出來生氣有什麼用?趕快想辦法寫啊!」父母自以為的安慰或鼓勵,孩子聽了只覺得是不斷的被下指導棋而不是被理解,情緒可能更加煩燥焦慮。當孩子表達負面的情緒時,父母可以先回應:「你對寫功課感到挫折」「這段曲子練了很多次還彈不好,你覺得很沮喪」,讓孩子知道你理解接納他的感受,孩子覺得被理解後,自然情緒會下降許多。
解方3. 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有情緒時就休息
當孩子寫功課或練琴等遇到挫折有情緒時,大腦內負責邏輯思考的功能就無法發揮功能,此時硬逼著完成功課或作業,只會讓大腦更加當機,事倍功半。因此需先讓情緒冷靜,大腦才能重新啟動思考運作的功能。爸媽可以請孩子暫停手邊的事情,先吃點心、看影片或放空、放鬆休息,等情緒平穩後再一起想辦法解決困難。
解方4.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等孩子情緒紓緩後,再帶著孩子看看問題卡在哪裡?作業寫不出來是上課內容不理解還是看不懂題目?曲子老是彈錯是拍子不對還是手指位置放錯?先找出問題所在,再協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克服困難,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方5.平時多看重過程及小進步,以鼓勵取代讚美
日常生活中當孩子有好的表現,父母多給予具體的肯定而非讚美,例如「媽媽看到你很認真的寫作業」;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則需肯定孩子過程中的努力而非否定或指責,讓孩子有勇氣再接再勵,例如「這首曲子的技法有點難,但你很盡力想彈好它。」讓孩子明白你看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你都是愛他的。另外,在表達鼓勵及肯定時,父母的語調表情也不能過度的浮誇而是淡淡定定,才不會強化孩子想得到外界的認可而執著於結果的成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