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積極暫停」?
- leo2975
- 2023年9月1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大家在學習正向教養的時候,多少都聽過「積極暫停」,但當中的原理是什麼呢?又該如何操作,才不會落入懲罰性的暫停?
我們先舉一個案例:媽媽煮好晚餐,叫正在看電視的孩子來吃飯,但他看的正入迷,渾然不知有人在說話;媽媽又大聲喊了第二次吃飯了;但他還是沒有回應。
媽媽感到一肚子怒火,大罵小孩說:「叫你好幾次吃飯了,都沒在聽!現在給我把電視關掉!」小孩也不甘示弱地反擊說:「你很煩耶!我正看到最精彩的地方,不要吵我啦!」
我們先按個暫停鍵,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媽媽情緒開始飆升,連帶著孩子的情緒也隨之飆漲,兩個人的腦袋都已經無法理性思考,切換到爬蟲類腦了!
在爬蟲類腦的時候,人類只會攻(攻擊)、逃(逃跑)、呆(愣住),此時不論說什麼,都只會陷入更激動的情緒當中,無法真正聽見對方所說的;硬要說教、關係更容易破裂,最好的方法就是--積極暫停。
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越來越高升時,採取積極暫停,不但能讓自己稍微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回到房間,聽點音樂、看些書等等,轉換一下心情;冷靜之後,再和孩子溝通。
若孩子年紀很小,看到爸媽要離開,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爸媽可以和孩子說 :「媽媽現在很生氣,若繼續和你對話下去我可能會很兇並且罵你。但我很在乎你,不想傷害到你,所以需要離開15分鐘;時間到我再回來找你喔!」
說明清楚後,再前往媽媽自己的暫停區,計時15分鐘,時間到要準時去找孩子,成為一個言而有信的爸媽,同時也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另一種狀況,是孩子容易情緒激動,生氣暴怒,爸媽覺得小孩怎麼可以這麼容易生氣呢?!去面壁思過,檢討一下自己!
總覺得要做些什麼才有盡到身為父母的義務,沒有做什麼,好像在放縱孩子? 以為懲罰和羞辱孩子,可以激勵孩子做得更好?
如果我們是孩子,會有什麼感受?憤怒、抗拒?原來生氣是不可以的,常常懷疑自己、我不夠好的感覺?大人長期的責怪與羞辱,讓孩子更容易退縮或反抗。
「積極暫停」與「懲罰性暫停」最大的不同是: 1.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冷靜下來、沒有懲罰的意味 2.協助孩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暫停區,能夠做好自我情緒上的調適。 3.讓孩子為這個空間取名、放置任何他想要的物品,例如玩偶、枕頭、書等等 3.給予孩子"選擇權",讓他決定是否要去暫停區;而非命令他去
在一開始建立暫停區的時候,孩子可能有些陌生、猶豫而不是很想去,大人可以先問問孩子:「要不要我陪你去呢?」透過詢問,鼓勵孩子並同時協助他冷靜。
若孩子依然拒絕、鬧脾氣,爸媽可以先示範 :「好喔,那我去我的暫停區。」透過行動,孩子就有可能模仿大人的舉動。
透過暫停區,讓父母與孩子都一同學習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更能夠就事論事的討論事情,少了暴怒,親子關係變更好了!
Comments